山茶樹可存活上百年仍產果,簡單地分作小果與大果油茶。相對而言,大果種植時間較長、樹較高大、果皮較厚,導致效益較低。
現時大多數種植的小果油茶,是後來經過幾十年大規模"選優"的過程(大意是從最好的樹中百中挑一,幾年後產果,再從百中挑一,重複3-5代),並通過枝條嫁接方式(原始是用茶籽)先大量栽培成小樹苗,再移種到山上。從質與量上增加規模與種植速度,漸漸地老樹被淘汰,改為種植這些4年可出果的高產小果品種,並依據地理適應性分裂出不同系列。
現時仍保留大果油茶的,最多是集中在台灣,當地叫苦茶樹,出產的叫苦茶油,且大果資源大都在台灣個體農户手中,世代相傳。據說台灣油茶大企業都是從大陸大量進口茶籽榨油並推出市場。而大果在大陸則較散落,本人親眼見過的在福建泉州一條村中有約1000畝的古老大果油茶林,仍在出果。
至於從大果產出的茶油與小果出產的有何實質區別,據說差不多,實質則有待科學驗証。口感上本人也嚐過大果茶油,大果確是有一陣小果沒有的獨特果香、甘香,也比小果容易入口,但從外觀上無法分辨,至少本人分辨不了。